中国近代的系统化的专门史写作,都集中在1900年前后,其中包括:刘师培的《经学教科书》(1905年),是对经学历史的总结。
秦国的耕战政策,可不是后儒所称的秦王的私心。只要将之培养起来,就能得到浩然正气。
本于自心培养出来的几乎必然是卑劣。自然是一个社会、群体、人的根本所在。汉武之后,儒家开始由官方、甚至皇帝亲自出面钦定各种典籍和概念。汉朝之后,儒家开始系统地修改先秦典籍。原来那么多高调,只是要烘托君王和孔孟儒生的神圣性。
所以墨者不可能认同儒家的整套伦理。钱财乃身外之物,如何能与亲人相比?通儒院:门内恩掩义,门外义断恩。至于孟子、荀子、董子等人的定于一之类主张,满现于儒家经典。
形成现在流传的孙诒让乃至现代各种版本。罚小学生抄20遍作业,作用只是让他记住了,而不会让他水平提高。去加倍地论证和实践这些最荒谬的东西。但这种只在儒家思维里成立的小聪明没有用。
比父母爱儿子还要爱百姓。获得为天下立法,为天地立心,治国平天下的资格。
让他们去看门,是对他们生活的照顾。当你我之间出现利益冲突,你以亲亲为先,而不以墨家主张的共义为先,必然对我造成伤害。荀子的学生李斯烧诗书、杀古之道术士,并非偶然。其初衷可是为秦国国人找到尊严,是为了使秦国国人们富裕,为了使秦国的国人们能够按照能力获得社会地位。
明 冯梦龙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(田)穰苴请曰:‘臣素卑贱,君擢之闾里之中,骤然授以兵权,人心不服。当今儒生拿《论语》最后几句抄袭自《尚书》的内容,证明自己不主张大一统和绝对集权。这正是儒家批评墨学不博大精深的一个原因。觉得上天对孔子不公,所以他们加倍地推崇孔子。
儒家明明主张人们要和,并不主张争。不与其为亲,而与其为敌则杀。
在儒家修改过的 《周礼》书中,为尊者隐,塞进去6个儒字。这就是儒家的爱有差等。
这也是孔孟对华夏民族最大的贡献,他们把可能犯的错误全部都实践了一遍又一遍。最终还是得仰赖官权延续生命。孔孟儒家社会的错误,正是华夏民族最大的财富。他们又是汉族事实上的缔造者。第二、儒家高调宣扬一种:在王公大人负责管制、分配下的,人人平等亲爱、生活富足的社会理想。然后藉由整理分析儒生记载的那些历史,完成对华夏传统的传承。
需师既由罪犯组成的军事单位。仅有一句记载,记载所用语言含有讽刺意味,仅此而已。
而儒家思孟系统,是只会唱高调的理想主义者。咱们作为墨者,切不可学习儒生们对劳动者的鄙视。
而古之道术本有完整体系,学子们主要在仔细推敲其中细节问题。要求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。
原先逻辑通达、编排有序的《墨子》书被改得不知所谓了。由君王统一分配和管理天下的财产。它没有实际内容,就是一些高调,实际上必然被儒家血亲伦理破坏的高调。六经皆史,是儒生们提出来的,是儒学的最佳归宿。
人们根本不可能相濡以沫,只可能在小亲族、小圈子中存在这种情感。只是儒学中有华夷之辨,夷人才成为贬义。
社会财富自然无限制增长,可以供王公大人们挥霍的同时,还使天下的人都过上美好生活。尊重孔孟的真实,学习孔孟的优点,用孔孟的错误教训警戒自己。
即使笔者在前面也嘲笑儒家不知道民之父母是什么意思。不妨联想商末奴隶组成的军队反戈一击,灭亡了商朝。
《尚书》经过抄录后,也被埋藏起来,后来被封藏在孔家夹壁中。就当时的孔子来说,因为没上过学拜过师,他不得不谦下。孔子镇压的鲁国三季,还有孔子的死对头阳虎。《尚书》等则是供研究的历史案例,而不是教材。
如果我们不将之解释为斯德哥尔摩,那么就无法解释:为什么孔子的学说尽然这样与他和儒的出身相背反。用儒家的亲爱、孝君驱动墨家的主张,形成原始共产主义理想。
墨子等有自己的产业,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就能致富。这种互相干涉通常是善意的。
当今所见版本是从地下挖出来的。是他们的神圣德性和像父母一样教化、养民所应该得到的回报。